作者:朱少琴 点击量:0 更新时间:2018/7/3 0:00:00
日前,清远市中医院内镜室采用内镜粘膜下剥离术(ESD)成功切除一例盲肠脂肪瘤,这也是清远市中医院开展的首例内镜粘膜下剥离术。
不久前,42岁的赵女士因“反复排便困难3年多”来清远市中医院脾胃病科就诊,经医生诊断,中医诊断为便秘、气阴亏虚证,西医诊断为直肠多发息肉,盲肠脂肪瘤。“像脂肪瘤这类肿物,属于良性肿瘤,病人一般情况下不会有明显的症状”,内镜室医生朱少琴表示,脂肪瘤是常见的大肠内非上皮性良性肿瘤,结肠近端多见,尤以盲肠为甚。病因不明,可能与摄入过多、运动不足有关,女性发病多于男性。病灶较大时可出现大便习性改变、腹痛、便血、肠套叠,偶可触及包块等。
“这种脂肪瘤治疗方法以手术切除为主,但是以往是以外科手术为主,创伤大。”为了令赵女士小创伤,减少痛苦,朱少琴医生决定为赵女士实施盲肠脂肪瘤ESD术(注:内镜黏膜下剥离术)。术中见一约3.5cm×2.0cm粘膜下隆起肿物,呈浅黄色,表面光滑。先切开周边粘膜至粘膜下层,并逐步分离粘膜下层,最后分离脂肪瘤,术中出血少许约2ml’。术中术后无明显不适,术毕患者安全返回病房。
据了解,内镜下黏膜剥离术(ESD)是一种在内镜下对于粘膜表层病变进行切除的技术,是近年来出现的一项新的内镜下治疗手段,也是临床应用前景很好的技术,通过ESD可完整的切除病变,达到根治消化道良性肿瘤及早期恶性肿瘤的效果。
朱少琴医生指出,与传统的剖腹手术治疗方法相比较,粘膜下剥离术(ESD)的优势包括腹部无疤痕,创伤小,费用低;患者可接受多个部位多次治疗,医生可以获得完整的组织病理标本以供分析,住院时间短,痛苦小;对早期癌肿,位于粘膜下层内未超过粘膜肌层的病灶,可以达到外科手术同样的治疗效果。像早期癌肿:根据相关检查,确定肿瘤局限在粘膜层和没有淋巴转移的粘膜下层的肿块;巨大平坦息肉:超过2cm的息肉,尤其是平坦息肉,推荐ESD治疗,一次完整切除病变;粘膜下肿瘤:超声内镜诊断的脂肪瘤,间质瘤和类癌等,如位置较浅(来源于粘膜肌层和粘膜下层),通过ESD可以完整剥离病变,这些情况都可以采用粘膜下剥离术。
上一篇
下一篇